- shenzhenware -
随着市面上的真无线耳机越来越多,选择困难症们在购买耳机决策过程也变得越来越长。
然而,耳机作为一款随身佩戴、非常重体验的智能硬件,参数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产品的基础能力,却无法让我们清晰地感知耳机在上耳后的使用效果。△ 左起:Track Air+ SE、AirPods Pro、vivo TWS 1、AirPods、FreeBuds 3、WF-1000XM3
本文中,深圳湾选择苹果 AirPods、AirPods Pro、华为 FreeBuds 3、vivo TWS Earphone、索尼 WF-1000XM3、小鸟 Track Air+ SE 在内的 6 款高端旗舰真无线耳机,从舒适度、稳定性、听音体验、降噪效果、通话质量、交互体验等几个维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横比。
由于每个人耳朵都会有细微的差别,在佩戴的舒适度方面,其实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。比如,我的同事(女生)就特别喜欢 Track Air+ 的佩戴体验(漂亮、小巧、入耳贴合度高),而就个人体验来讲,给出的综合评价是:半入耳式耳机的舒适度排序是 AirPods > vivo TWS Earphone > FreeBuds 3;入耳式的舒适度排名是 AirPods Pro > Track Air+ SE > WF-1000XM3 。AirPods 的无感佩戴已有多年口碑,作为这款耳机的忠实粉丝,我已经非常习惯在持续半天的码字工作中戴着 AirPods。
△ 点击图片,查看第二代 AirPods 评测
而在今年下半年上市的 vivo TWS Earphone,其佩戴体验非常接近 AirPods,并且耳机「腿」更短,剐蹭掉落概率大大减少。但对比 AirPods 而言,vivo 的入耳部分线条比较硬朗,贴合度没有那么好。
△ 点击图片,查看 vivo TWS Earphone 评测与前面两者相比,FreeBuds 3 的入耳部分更大、耳机腿部分都比较长,戴上去会有比较明显的异物感。
在入耳式设计阵营中,AirPods Pro 和小鸟 Track Air+ SE 的佩戴舒适度和稳定性要远远高于索尼 WF-1000XM3。其主要的原因,一是重量,二是重心。
AirPods Pro 和小鸟 Track Air+ SE 的耳机腔体设计相似度极高,两款耳机均采用与耳朵贴合度极高的跑道圆设计,佩戴时耳机可以稳稳地嵌在耳朵内,稳定性极高。值得一提的是,小鸟 Track Air 系列真无线耳机在今年 1 月就发布亮相了,而当 AirPods Pro 在 10 月底发售时,我们也惊艳的发现,除了小鸟独特的三角形外观之外,两款耳机的相似度是极高的。同时,这两款耳机的重量也都控制在 6g 以内,整机重点更靠近耳塞部分,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太明显的不适感。
△ Track Air+ SE 和 AirPods Pro 耳机腔体设计相似度极高
为缓解入耳式耳塞封闭性结构的闷感,AirPods Pro 内部特别设计了一个通气系统,舒缓耳压。实际体验中,AirPods Pro 短时间佩戴对耳朵舒适度没太大影响,佩戴 3、4 小时以上则会有些许闷、胀,打开通透模式后可以缓解。
相比之下,索尼 WF-1000XM3 像是个瘦身失败的「大胖子」,体积大,且单耳重量高达 8.8g,静坐时感觉还好,但如果步行速度比较快就能明显感受到「大蚕豆」在耳外晃荡,一点安全感都没有。
△ 点击图片,查看索尼 WF-1000XM3 评测
连接稳定性
耳机的连接稳定性与时延主要受各家蓝牙主控芯片影响。本次我们罗列的几款耳机中,苹果、华为都自家自研推出的主控芯片,vivo、小鸟则是采用了高通的 5 系芯片,索尼采用了络达的芯片,这些耳机芯片均已支持蓝牙 5.0、双路传输方案,虽然各家的具体传输方式会略有不同,但耳机都不需要区分主副耳,接效率和稳定性方面表现也十分稳定了。△ 点击图片,查看小鸟 Track Air 评测。Track Air+ 是 Track Air 的旗舰版,也是国内首款上市的降噪真无线耳机,Track Air+ SE 是 Track Air+ 的升级版,于今年 11 月上市,产品在主动降噪、通话降噪性能都有提升。
其中,苹果 AirPods 系列在连接方面的表现早已有目共睹,尤其是在今年换上了 H1 芯片之后,性能再一次得到提升,本文我们就不需要再吹捧一次。
而索尼 WF-1000XM3 在充分吸取了上一代降噪豆的教训后,耳机内部通讯天线经过优化设计,而蓝牙芯片采用了支持双耳传输的络达 MT2811,使得双耳均可独立连接主机(手机、播放器等),再也不会出现听歌听到一半找不到手机的情况。
△ 吃过连接不稳定的亏后,索尼 WF-1000XM3 对耳机的天线结构做了全新的设计
采用高通 5 系芯片的小鸟 Track Air+ SE 和 vivo TWS Earphone 在与高通骁龙 845 以上的手机配对使用时,也可以轻松应对我们日常的手游体验,游戏的声音和动画效果基本能够全程同步。而搭载华为第一款可穿戴芯片麒麟 A1 的 FreeBuds 3,由于条件限制,我们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游戏,但在看视频时视音频的同步性已经非常高。按照华为官方说法,FreeBuds 3 时延被缩减到了 190ms,比 AirPods 的 220ms 少了 30ms,比 vivo TWS Earphone 的 180ms 高 10ms(前提是搭配华为自家的最新系统的手机)。
△ FreeBuds 3 主控芯片麒麟 A1 具备超低功耗的应用处理器和独立的高效电源管理单元,拥有高效稳定的连接性能和出色的抗干扰能力
关注【深圳湾】,回复【蓝牙芯片】,查看 2019 年中高端 TWS 蓝牙耳机主控芯片盘点。
在通话降噪方面,大家基本都采用了行业标杆 AirPods 的做法,通过多麦克风+加速度传感器+算法的方式实现的。
Track Air+ SE 在经过了两代三款产品的迭代后,对硬件和算法又进行了一轮大的升级——通过三个麦克+双芯片+小鸟音响自研的 CityMix® Smart 智能降噪技术来实现通话降噪。在实际的通话体验中,Track Air+ SE 可以实现对环境音以及风噪的抑制,进而让人声更加清晰。
FreeBuds 3 则是在双麦克风+骨传导传感器+通话降噪算法的基础上,增加了一个降风噪导管设计,以应对骑行、跑步、大风等场景下的通话需求。
相比之下,WF-1000XM3 在通话降噪方面的表现就非常弱了,耳机既没有对环境音进行过滤,也没有对人声做加强。当我佩戴 WF-1000XM3 在户外边走边打电话时,对方能够明显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喧哗声,并且还带了点风噪。
关注【深圳湾】,回复【通话降噪】,查看 2019 年 TWS 通话降噪技术解读。
音质方面,专业选手索尼 WF-1000XM3 依然保持绝对的优势,耳机的 QN1e 芯片搭载了独立 DAC,最高能够支持 24bit 192kHz 规格的 Hi-Res 无损音乐播放,支持 AAC/SBC。同时,WF-1000XM3 也加入了索尼 DSEE HX 高音质还原技术,理论上能将音频文件在压缩之前将一些声音细节进行二次还原。
TRACK Air+ SE 的音质基本做到了「很平衡又不失活力的声音」,可以满足大众消费级的聆听体验中,对丰富细腻、均衡饱满的声音的需求。vivo TWS Earphone 和华为 FreeBuds 3 均采用了 14mm 大动圈,但 FreeBuds 3 叠加了专属的低音管,低频更加有力,力量感更强一些;而 vivo TWS Earphone 声音更加明亮清透,对人声、吉他等声音还原度都很不错。
在音质永远保持「白开水」水准的苹果,这次在 AirPods Pro 上花了点心思,声音较 AirPods 更加饱满,立体感和临场感也多了几分,但在其他几款旗舰级耳机面前,依然不突出。
就降噪性能而言,AirPods Pro 与索尼 WF-1000XM3 水平不相上下,都可以达到 7 分的水准(相较于头戴式的索尼 WH-1000XM3 和 Bose 700)。
凭借着入耳式设计,AirPods Pro、WF-1000XM3、Track Air+ SE 均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物理降噪,尤其是与耳朵非常贴合的 AirPods Pro。而开启降噪模式后,AirPods Pro 与 WF-1000XM3 都能够掩盖咖啡厅内的各种噪音,能够让我非常自在地在嘈杂的环境中码字;在公交、地铁等通勤场景下,也都能够提供相对沉浸的音乐体验(然后坐过站)。小鸟 Track Air+ SE 对于日常噪音的消噪效果也不错,上一代佩戴时的压迫感,在 SE 身上有了一定的改善。在飞行或高铁等场景中,AirPods Pro、WF-1000XM3 对飞机上的空气摩擦噪音、发动机的噪音基本都能起到过滤作用,但 AirPods Pro 在降噪的状态下对人声也有了较大的抑制,以至于佩戴它的时候听空姐讲话是很费劲的,耳畔的感觉是比不上专业级 Bose 700 的降噪体验的。此外,AirPods Pro 在主动降噪模式下的理论续航是 4.5 小时,想要贯穿一趟短途飞行(从候机到落地)的使用就有点勉强,8 小时的 WF-1000XM3 会显得充裕很多。
另外,WF-1000XM3 和 Track Air+ SE 都支持环境自适应和智能切换,用户可以在 APP 打开这一功能。AirPods Pro 虽然没有分级降噪或智能降噪功能,但有一个「通透模式」,打开这个模式之后,耳机会关闭降噪、降低音乐声,在适用于交谈、马路行走等场景下这一功能非常实用。只是在降噪和通透两种模式之间切换时,会常常有一种噪音突然「涌入」的感觉,在飞机和高铁等机器轰鸣的场景下,这种切换总会让我很小心。FreeBuds 3 是这几款耳机中唯一采用半入耳式但宣称有主动降噪功能的 TWS。在实际使用中,当我们打开耳机的主动降噪功能后,耳机可以对周边环境噪音起到一定的消除作用,但这种效果就像华为官方标注的 15db 一样,只能抵御日常生活中的小部分噪音,比如挡一下我同桌用 MacBook 码字的键盘声。但如果是遇到办公室开发哥哥的机械键盘,或者广场这种相对嘈杂的环境时,FreeBuds 3 的降噪效果就比较着急了。关注【深圳湾】,回复【主动降噪】,查看 TWS + ANC 主动降噪技术讲解。
交互便捷性,我们从连接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两个维度来看:在连接效率方面,苹果、华为和 vivo 都充分体现了手机厂商的优越性,几款耳机都配备了「开盒即连+连接动画」,不管是首次使用的连接效率,还是日常使用中查看电量等信息都非常方便。
索尼 WF-1000XM3 虽然没有类似苹果、华为的原生系统优势,但其特有的 NFC 功能可以大大提升与手机、音乐播放器的连接速度,将耳机与手机靠近后便可完成连接。在日常操作方面,支持音量调节的 vivo TWS Earphone 友好度完美胜出,vivo TWS Earphone 提供了滑动、双击、长按 3 种触控交互模式,可用于音量调节、音乐控制、通话控制等。
WF-1000XM3 采用了触控交互的方式,支持点按和长按来实现降噪模式切换、音乐和通话控制,耳机的触控面板放在蚕豆外侧,面积较大且细微凹陷,比较容易找到。另外,WF-1000XM3 还进一步支持了「捂一捂」的操作,当我们把左手捂在左耳面板上时,音乐音量会自动将降低,并把环境音级数开到最大,松开手之后恢复到自然状态。
AirPods Pro 的操作与 WF-1000XM3 比较类似,但 AirPods Pro 交互控制是基于压力感应而非触控,误触率更低,两个耳机腿部各有一个小小的凹槽,用来实现通话、音乐和降噪的控制。
而 AirPods、FreeBuds 3、Track Air+ SE 均采用了敲击的方式。就灵敏度和准确度来说,FreeBuds 3、Track Air+ SE 会略高于 AirPods,但后面两者由于多了降噪的功能,左右耳的分工略有不同,上手复杂度增加。
关注【深圳湾】,回复【智能交互】,查看TWS 耳机如何利用传感器和 AI 实现更智能的人机交互。
最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 6 款耳机的参数与价格:
如我们开篇所说的,参数只能代表一款耳机一部分性能,耳机作为一种随时随身佩戴的可穿戴设备,在基础参数之外,每个人对耳机都有着特定的需求,比如更好看的外观、更舒适的佩戴、更好听的音质……而这些细碎的需求对我们购买决策的重要性,远远高于这些冷冰冰的参数。
如果单纯考虑使用的便捷性,那什么手机配什么耳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使用状态,比如 iPhone 配 AirPods/Pro、华为配 FreeBuds 3、vivo 配 vivo TWS 1。尤其是像我这样的重度苹果用户,办公期间经常要在 iPhone、iPad、MacBook 几个设备之间来回切换的话,AirPods 和 AirPods Pro 便有了绝对的优势。对音质要求都比较高的用户可以优先考虑一下索尼 WF-1000XM3 和 Track Air+ SE。尤其是索尼 WF-1000XM3,在音质和降噪两个维度的综合表现索尼有绝对的优势,缺点是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。降噪性能方面,苹果 AirPods Pro 和索尼 WF-1000XM3 旗鼓相当,但 WF-1000XM3 还多了一个音质的加分项;而 AirPods Pro 的舒适度完爆了索尼。
而对于不习惯入耳式耳机的小伙伴,不如试一下华为 FreeBuds 3,虽然降噪效果远不及前面两款耳机,但依然有惊喜。
在一众耳机中,北欧品牌 Track Air+ SE 的颜值十分突出,颜值之外,三麦克风通话降噪是个很大的加分项,耳机在佩戴、音质方面的表现也不错。如果担心价格,小鸟还有一款 小鸟 Track Air+,同样支持主动降噪,双麦克风通话降噪,售价 1698 元;以及一款 Track Air,价格只需 1098 元,适合不需要降噪的小伙伴。最后的最后,留言告诉深圳湾,你对下一款旗舰级真无线耳机的期待是什么,我们将选出 3 位读者,盲送出 3 款真无线耳机。■
微信号:shenzhenware
主笔、编辑:大树 / 深圳湾
// 行业·趋势解读 //
// TWS 上新 //
// 产业动向 //
// 更多耳机 //
快到「湾」里来
深圳湾正在招聘:
真知灼见的科技记者
四通八达的运营编辑
才华横溢的市场策划
技能爆表的活动运营
热情四射的社区达人
简历传送门:
Lynn@shenzhenware.com
● ● ●
深圳湾(公众号 ID:shenzhenware)连接全球硬件创新者,连接硬件生态链上下游,连接跨界产品的设计、技术、生产、渠道、商业、创新。深圳湾持续关注「AI+硬件」带来的场景和交互创新,以及与平台和应用相连的全产业链升级,欢迎相关团队与我们联系,微信私人客服:小炫(ID:warexx)。